商女也知亡国恨:由金陵十三钗想到秦淮八艳

来源:1号编辑人气:954更新:2022-08-26 20:58:29

《金陵十三钗》讲述1937年南京沦陷,日军屠城,尸骸遍地,血流成河。只有一座天主教堂暂时未被占领,教会学校女学生、秦淮河畔风尘女子、军人和伤兵,还有一个美国人约翰,都先后进了教堂,在这个相对封闭的空间里,他们共同面对一场生死浩劫,产生了各种各样奇妙的感情。然而,教堂也不是永远的净土,暂时的宁静很快被打破,日军冲进教堂并且发现了女学生,殊死抵抗的军人在千钧一发之际开枪救女学生,英勇牺牲。后来,日军又强征女学生去庆功会为日军表演节目,谁都知道,这将是一条凶多吉少的不归路。女学生们不甘被日军凌辱,准备集体自杀,却被以玉墨为首的妓女们救下。最后,这13个平日里被视为下贱的风尘女子,在侵略者丧失人性的屠刀前,激发了侠义血性,她们身披唱诗袍,怀揣剪刀,代替教堂里的女学生,去赴一场悲壮的死亡之约……

古城南京自古就以六朝金粉和秦淮风月名满天下,唐朝大诗人杜牧曾写过一首至今仍家喻户晓的名诗《泊秦淮》。诗中写道,“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岸犹唱《后庭花》。”南京的十里秦淮,被世人称为六朝古都的金粉之地。千百年来,不管是兵祸战乱,还是朝代更替,而秦淮河上,都依然是游船画舫,浆声灯影,歌舞升平,引得那些达官贵人,富商巨贾,公子王孙纷纷前来寻欢作乐,无形中造就了十里秦淮的畸形繁华。

而《金陵十三钗》是以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为背景,讲述了一段金陵风尘女子舍身救人、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这为古城南京又涂上了一层动人的色彩和人性的光辉。南京大屠杀是每个中国人刻骨铭心的耻辱,而金陵风尘女子则在中国的灾难史上演绎了一段又一段的传奇。《金陵十三钗》中的“十三钗”是当时南京城中风尘女子的代表,虽然她们是虚构的人物,但真实的金陵风尘女子早在三百年前就曾感动过中国,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秦淮八艳”。


·电视连续剧《魂断秦淮》中秦淮名妓柳如是与青楼姐妹逛街的精彩剧照。

“秦淮八艳”是指在明末清初出现于金陵城秦淮河畔的一批才艺名妓,通常意义上是指柳如是、顾横波、马湘兰、陈圆圆、寇白门、卞玉京、李香君、董小宛等八人。这八位风尘女子的人生各怀春秋,各有传奇,但在许多方面也有着相似之处,比如她们都精通琴棋书画,个人修养十分突出;比如在生逢乱世的她们都在朝代更迭中显示出了高贵的民族气节等等。而在“秦淮八艳”之后,南京城既保留了秦淮河畔的风月场所,后来的金陵风尘女子们也继承了前辈的许多特点,在“十三钗”的身上,便处处可见“秦淮八艳”的遗风。比如《金陵十三钗》的书中就曾描写玉墨跳舞,豆蔻弹琴等场面,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才色双绝的名妓形象;而在故事结尾处,“十三钗”代替教会女孩慷慨赴难,其有情有义,顶天立地的形象也很符合金陵风尘女子在民族大义面前的一贯作风,因此肃然悲壮,感天动地。

古代有一诗句说的好:“青楼皆为义气女,英雄尽是鼠辈男”。后蜀的花蕊夫人也说,“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金陵十三钗”与“秦淮八艳”一样都是南京风尘女子的杰出代表。在南京大屠杀期间,为了解救十几名女学生免遭日本人惨无人性的摧残,这些风尘女子决定牺牲自已,用她们活生生的躯体换得她们一生中最光辉的一抹亮色。

在这人类的大悲剧之中,人性的光辉像灰暗天空中的一抹亮色,让人痛彻肺腑后看到的一丝悲剧的希望。这个希望恰恰是被世人所不容的风尘女子带来的。在天地之间,人的生命尊严是平等的。然而,每当灾难来临,人们看到的是,许多风尘女子挺身而出,力挽狂澜。“秦淮八艳”如此,“金陵十三钗”也如此。每每在民族存亡最紧要之际,这些风尘女子身上所体现出的凛然气节,让无数的王公大臣、士子大夫相形见绌,赧颜愧死。这正应了一句古语:“下下人有上上德。”

南京的六朝金粉和秦淮风月,在三百年前的明末清初催生了“秦淮八艳”,颠覆了唐朝大诗人杜牧“商女不知亡国恨”的著名评判。其中,李香君头撞墙壁而血溅扇面,让《桃花扇》名垂青史;柳如是因史学家陈寅恪为之立传而身价倍增;董小宛则由于金庸的武侠小说而名噪一时。“秦淮八艳”的传奇构成了《金陵十三钗》的奇特的布景。而在280多年后的1937年,日军在南京的大屠杀,30万人被血腥杀害,其中8万女性惨遭奸杀。六朝金粉、秦淮风月和南京大屠杀的血腥现场,这两个截然不同的场景,却发生了戏剧性的叠合,由此构成罕见的电影题材,从而凸显出“牺牲”与“救赎”这两个严肃而沉重的主题。

商女也知亡国恨,《金陵十三钗》是明末清初“秦淮八艳”故事的壮烈再现。为救他人,慷慨赴死,无疑是向爱国伦理的一次神圣超越。南京的十三位风尘女子在震惊中外的大屠杀之中,经过慷慨赴死的血火洗礼,转而成为爱国主义的圣女。“十三钗”虽有曾经沧海的历史,却坚定捍卫民族的尊严。

  

最新资讯

by 甪直影院

Copyright © 2008-2018